2021不算好,2022需要重启
这是我在2021年最后的几分钟发的Twitter。大概也代表了对去年一年的基本看法,但是从内心上一定是希望未来会好。
与自己和解
年龄是个逃不开的话题,过了35岁以后精力明显不如过去。就拿熬夜来说,过去即使两三点睡八点起来一杯咖啡也能精神一整天。现在一杯咖啡也就只能管一个上午,吃了午饭之后就会犯困。前几个月通宵了一次,缓了整整一礼拜。
已经到了不能跟年轻人拼精力的年纪了,能拿的出手的就是经验和阅历,对于市场来说这些是不是有价值,还没有答案,仍在探索。
老罗在年终演进中说,过了35岁的人要修炼自己的“接口”,成为连接者。一方面我认为这是对软技能的过度评价,一个人如果紧紧是连接者而不能做到“专业性”,实际上是无法做到真正的连接。因为你不能从专业层面做到共情,无法理解一个图标可能需要设计师花费良久的人是不可能带好设计团队的。另一方面我也认为这是留给经验者不多的机会,接口代表着你对内部实现的深刻理解和高度抽象,这需要硬技能的修为,同样也需要软技能的加持。因为完成任何一件事,技术的占比也许都不会超过50%,另外50%就需要去连接其他个体一起去实现。
年初的时候为了弥补2020年的失误,在非常艰难的情况下完成了对数据平台的重构。由于过去团队数据能力上的短板,与其说是重构不如说是重建。设计上采用了比较激进的方式,尝试了一些极有希望成为标准但尚不成熟的技术,整个过程花费了相当大的精力,也曾一度有畏惧失败的思想包袱而连续几周失眠。最后的结果从工程上来说算是好的,满足了设计阶段的要求,也能在线上稳定的运行。但过程中的种种无奈和妥协,团队内外不理解的声音,甚至进度上的失控,都会让我反思是不是真的有“毕其功于一役”的价值。现在回想觉得那还是缘于对成就感的执念,而付出了更多的时候往往也会在意别人是否有同样的付出,这样一种心理会对周遭的人都产生巨大的压迫感, 这也是上半年脾气暴躁的原因之一。原来我并没有自己认为的那么无私。
五月份前往客户方做了为期两天的架构知识培训,其实这本身跟产品关系不大, 单纯为了维护客户关系。不过参与过程倒也乐在其中,结束后回想过往四年都未曾给团队内部做过这么系统的培训,心里难免有些愧疚。
下半年没有做到上半年想要做的一些事情,救了一些火,看了一些事,慢慢的,身体也越来越累,工作的热情似乎也因为上半年的“用力过猛”而消耗殆尽。
终于到了不能跟自己较劲的年纪了,学会与自己和解已是未来的必修课。
无常
2020年之前应该没有人能预料到疫情可以来的那么猛,并且持续的那么久。佛教“三法印”之首诸行无常说的就是世间一切事物,皆在刹那间迁流变异,无一常住不变。这和互联网流行的拥抱变化也不是一回事。无常是无法预料的,有好的有坏的,2021年公司遭遇了“黑天鹅”事件,这种变化不是我们希望拥抱的。人的命运有的时候就是会有非常唐突的转折,生活真的比电影更具戏剧性,但生活又不是电影,生活比电影苦多了。
无助也许就是我在2021年的关键词,这种情绪大多来源于心理上对于无常的畏惧。这种畏惧夹杂着独自战斗的孤独情绪,让我看到了自己怯懦的一面。接收它或是改变它,也是未来的需要面对的课题。
当下想要立刻做的就是收拾好这些情绪,把身体调整好,多花时间陪家人。很多事我们无法左右,那就做身边最容易做的事情,爱家人,爱自己。
对年轻人的看法
过去一年接触了非常多优秀的年轻人,大部分都是95后,互联网的发达让年轻一代有了更加多元的思维方式,不再拘泥于我们那个年代倡导的“勤勤恳恳”的老黄牛精神,他们会有更多自己的想法和思考。并且在硬技能上也相对我们这一辈更加出色。尽管我对未来多少都有些悲观的态度,常常在听李先生的《这个世界会好吗》,但一想到年轻人就觉得希望还是在的。
唯一意难平的是年轻人的上升通道确实都被先行者堵死了,面对高企的房价和生活成本,再优秀的年轻人也会踌躇。需要给他们更多的机会,他们不是红利,是希望。
对新事物的看法
2021年大概是我刷B站的元年,也是我对区块链或者web3了解的元年。国会山上美国议员的问题振聋发聩。
如何保证web3革命发生在美国?
无论个人还是国家都应对新事物保持好奇,我还在探索,但我感到已经涌动着一股洪流将会重新定义现代互联网。即使不能参与其中,作为一个技术人站在岸上观看也会觉得心潮澎湃。互联网的精神就是自由,开放和共享,这是web1时代tcp,ftp,http,rss等一批协议出现的根基,渐渐地这个根基已经动摇,我们为了便利性抛弃了原本应该坚持的东西。现在很多人觉醒了, 要把丢掉的东西找回来了。
创业将近5年,越来越觉得“人和”是最难做到也是最需要花功夫的。“天时地利”只能决定能不能跑起来,而“人和”可以决定可以跑多远。
对于2022年有些千头万绪,未来无法把握,那么就遵从自己的内心,耐心地做时间的朋友好了。